培训管理平台     协同工作平台     管理后台
           首页    学校概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减租晾晒专栏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导读2018年第1期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12-10 | 来源:浙江省团校 | 点击数:848

科研导读   

2018年第1期(总第1期)

浙江省团校    研究中心

“空巢青年”研究

 

“空巢青年”一词最早可见于2008年《信息时报》的一篇报道,其中提到“青少年空巢族群”。其中的“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以“家”为单位的“巢穴”的反转情形;另一种空巢族把“巢穴”这个词汇衍生至“学校”这样的机构。这一概念的提出与“蚁族”的概念几乎是同时期提出,甚至要略早,但“空巢青年”这一概念的流行是在2016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的年轻人。“空巢青年”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缺少家庭生活,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而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

一、空巢青年”社会心理问题与应对

[    ] 豆小红(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

[期刊出处]《中国青年研究》2018.02:89-95

[观点摘编]

(一)城市空间和场景的易变性、多变性使得城市居民随时面临不确定性甚至风险,而人们适应力的提升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外来青年难以在有限、短暂的时间内迁就和适应善变的城市社会,于是他们努力寻求一种比较理性化的现代社会交往方式,主动选择疏离喧闹多变的城市场域,退守在相对独立隔离的宁静小空间,从中寻求心灵平静与自尊,这可以避免遭遇城市复杂时空格局的冲击,避免疲于应付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流动青年经济实力不强,他们只能退守在城市繁华的外围,过着相对平静的独居生活,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说,“空巢独居”是一种被动选择,可以说是在都市空间的挤压中权衡、妥协和顺应的结果。

(二)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未建立和完善,发展滞后性导致流动青年常常在社会与社区之间游离,工作之余往往成为孤独寂寞的个体。瞬息万变的城市社会、局促狭小的居住空间、群体性拒斥和阶层性封闭,容易使“空巢青年”产生无力感,且城市社会发展越快,无力感、无助感和孤独感就越强烈,在这种情绪的浸染下,流动青年难以辨析发展方向和进行理性定位,极易滑入失衡、失落和沮丧的泥沼中难以解脱。

(三)当“空巢青年”感到现实社会很残酷,生活品质很难得到大的改善和自我社会地位难以顺畅提升,与个体的心理、社会预期差距比较大时,就很容易产生个体焦虑和相对剥夺感,个体不断经历挫折情境,负向情绪得以强化和持续累积,借助同质群体(现实和虚拟社群)的交流交往,使负向情绪传染、弱者心态泛化和群体意识强化,极易引发共鸣催生集体性焦虑、群体相对剥夺感和群体底层社会认同。

(四)政府应及时制定和完善住房租赁市场政策,积极营造关怀、共享、和谐与自由的公寓文化社区。从社会层面而言,应避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空巢青年”打上负性标签,不能将其视为“边缘群体”,尽量减少“刻板印象”和“负向强化”,缓解社会成员“单身恐慌”或“独居迷恋”,消除社会隐性歧视乃至社会排斥、社会隔离。从个人层面而言,“空巢青年”要消除心理认同偏误和提高心理认知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和社会抗逆力。

二、不完全逆群体性:“空巢青年”的社会关联

[    ] 李容芳(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副教授)

[期刊出处]《当代青年研究》2018.01:85-91

[观点摘编]

(一)个体化造就了“空巢青年”的自主性,表面上以居住空间为判定标准的行动逻辑,本质上是社会空间压缩与经济学意义的理性选择。当“空间压缩”成为主调,所有社会行动被时间密织,个体对社会资源的支配路径趋于多样化。当“空巢青年”群体被“贴标签”或“污名化”,意味着特定社会阶层集体意识的情感区隔与规则遵从被一定程度地接受和关注。

(二)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态势为“空巢青年”提供相对自由与平等的选择机会,当“互联网+”“共享”“众筹”等新经济方式为个体化注入更多催化剂,非正式规则遵从的作用愈加明显。一方面,伴随体制松绑,“空巢青年”对所属正式群体依赖逐渐减弱,当传统交往路径过于繁芜,正式规则缺位或式微,则可通过非正式规则遵从和非直接交往,由“第三方”满足“空巢青年”生存大部分所求。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对“空巢青年”个性与行为多样性的包容,使得他们将更多精力用于个人发展空间拓展与社会资本寻求,而这些恰恰是结构性正式规则不能完全提供的。

(三)作为社会主体的青年“空巢”现象,体现了特定群体建立在社会价值认知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转换、体制机制转轨、格局利益调整、价值观念转变等现实问题,“空巢青年”在社会行动过程中通过对规则与制度的理性遵从,实现对社会结构的建构、解构、重构。

三、从猫咖到养猫APP:“空巢青年” 带动下的“猫经济”

[    ] 南七道

[期刊出处]《现代青年》2018.01:40-43

[观点摘编]

(一)城市化让很多生活在传统社会环境的人变得独立,但是人们的心理生活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空巢”问题不是因为大龄单身青年多,而是他们没有学会正常社会交往的技巧。

(二)猫的性格与“空巢青年”实在太像:内向、宅、需要陪伴、怕麻烦。对于猫来说,它们绝对不会主动打扰主人,甚至在主人召唤的时候也会无动于衷。这就迎合了人类“感情投射”的习惯,对待高冷的猫,人类往往更容易进行自我代入的想象。于是,与猫对话、玩乐,成为“空巢青年”们最大的乐趣。

(三)消费升级同样给了猫咪占领世界的机会。除了宠物平台之外,共享经济、云养猫等新型服务模式也开始扩张。顺应人们的心理,影视、微电影、互联网社交中的表情包也越来越多运用到猫的元素。反过来,以猫为原型的一系列IP的形成,又进一步扩大了猫在人类当中的影响力。

(研究导读仅供参考)


 
站内搜索

新闻动态

更多. . .
· 浙江省团校出实招助力现代社区建设
· 我校开展庆祝第38个教师节系列活动
· 我校召开2022年秋季学期教职工大会
· 浙江省团校赴省内高校宣讲习近平...
· 助力社区防疫 展现党员担当

团情快讯

更多. . .
· 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我省...
· 浙江共青团组织青年突击队助力打...
· 第十六届“挑战杯”北航投全国大...
· 中国之治 青年力量 全国“青马工...
· 提供新助力 播种新希望 共青团...
2007©版权所有 浙江省团校 联系电话:0571-88086680 传真:0571-88807078